燒傷資料統計可分為統計設計、收集資料、整理資料和分析資料四個步驟。即在周密的統計設計的指導下,正確、完整地收集資料,整理資料,以此進行合理準確地分析、推斷。這四個步驟雖先后有序,但卻密不可分,如果在任何步驟上出現問題或缺陷,都會影響到統計分析結果。
一、統計設計(design statistics)
在燒傷臨床研究中,有許多資料或數據需要收集、整理及分析,從中得出符合臨床實際的結論,這一過程稱為統計設計。統計設計的意義在于保證統計結果準確可靠。主要內容包括:①明確研究目的;②確定數據的采集范圍,如劃分觀察對象的全體、選定觀察指標、確定調查方法等;③規定質量控制方法,如校正儀器,統一測量時間和方法、數據記錄精度等;④擬定專題調查、調查問卷、登記表格格式,如果數據要錄入計算機,則要規定數據格式;⑤確定資料的歸納和分組方法;⑥確定統計分析指標和統計分析方法;⑦制訂人員培訓計劃及組織工作安排、時間進程、經費預算等。
鑒于燒傷疾病存在許多復雜的因素,統計工作必須經過科學的周密設計,否則不能以較少的人力、物力和時間,獲得準確可靠的結論。當研究比較復雜的問題時,應先在小范圍內進行預試驗,以便及時發現問題,完善設計方案,為大規模實驗積累資料。預實驗是選擇和確定臨床研究課題的第一步,也是確??蒲羞_到一定目的,解決一定問題,獲得一定成果的重要步驟。假如研究課題不明確,統計工作也就無從談起。因此,選題一定要經過慎重考慮,用科學的思想、方法立題,同時應請有關人員予以科學論證,使選題的目的更加明確。選題起點一定要高,具有一定的先進性、創新性,使研究成果能在某一個范圍內,或在某一個方面,某一個層次上具有較先進的水平。除此之外,選題的科學性尤為重要,要使選題具有充足的理論根據,有科學原理的指導,有實踐基礎,論據要充分、合理,同時要有可行性,具有完成課題的必要條件等。關于臨床研究課題的選擇,首先應把功夫放在選題上,不要盲目從事。有人可能會問,課題從哪里來?首先來源于實踐,其次來源于書本。
二、收集資料(collection of data)
收集資料就是通過合理可靠的手段與渠道,按照統計設計的要求,及時獲得研究所需的、準確完整的原始數據。資料收集的方式根據研究目的與設計要求確定,可通過專門手段收集,如專題調查、專項實驗。在許多情況下,也可通過統計報表、統計年鑒、經常性的工作紀錄和數計庫收集資料。應當指出,只有原始資料可靠,方能得出可靠的結論。燒傷資料統計與其他醫學資料統計一樣,資料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:
1統計報表
根據國家規定的報表制度,各級組織或醫療中心機構應根據所需要的內容制定自己的統計表,令其下級單位定期逐級上報。如燒傷資料的多中心研究,欲獲得資料單位的總中心首先應制定統計表,發至各分中心,各分中心及時如實上報。這種做法的主要意義在于它能為總中心提供宏觀控制依據,為擬定醫療、課題設計、檢查與總結工作提供科學根據,同時也為科學研究提供基礎資料。但報表項目一般較少,不便據以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。假如調查或填報者對調查項目的理解和執行過程不盡一致,便會影響到各單位之間指標的可比性。其中最常見的問題是醫院對某病的治愈標準不統一,或是雖有統一標準,因為醫師在程度掌握上有寬有嚴,也會影響到治愈率的可比性。假如各個分中心的治愈率相差懸殊,在匯總統計時應進行標準化處理,否則不能反映其真值。
2醫療工作記錄和報告卡
包括病歷卡、醫學檢驗記錄卡及疾病報告卡等。這些資料常會出現漏填、重復或項目填寫不清等現象,欲使資料能夠用于科研分析,必須使醫務人員認識到原始記錄的正確性、完整性的重要意義,根據每項的目的要求認真填寫。特別提出的是不論調查研究,還是臨床研究,總中心都應首先制訂出一個完整、切實可行的研究或調查計劃,這個計劃要做到周密詳細,而且貫穿于整個科研過程中。假如研究或調查方法是錯誤的,課題設計自然不會合理、也不嚴密,結果會使整個研究徒勞無功。故調查研究的前提必須是課題設計要有科學性、嚴密性、合理性,高效性,確保科研達到預期水平。
3專題調查或試驗
用統計表或記錄卡進行調查研究,有時并不能滿足研究需要,此時需要進行專題調查或實驗研究,這種情況常見于回顧性調查。回顧性研究具有許多固有的缺陷,最常見是原始資料不齊全或不正確,給整理資料及分析資料造成困難,甚至得出錯誤的結論。因為回顧性研究的這種缺陷很難用統計方法彌補,故除做好調查設計和實驗設計工作以外,應在調查設計和實驗設計過程中及時對資料作出以下檢查:①完整性檢查原始資料是否有遺漏或重復,各項目是否已填寫;②正確性檢查資料是否準確,能否反映事物的真實性,各項目之間有無矛盾,各數字之間是否合理等。上述問題一旦被發現,遺漏資料應當補充,重復資料必須剔除,錯誤資料予以更正。
三、整理資料(sorting data或gata processing)
整理資料是將原始資料按統計設計要求去偽存真、歸類整理進行分組的過程。人們習慣把去偽存真的方法叫數據凈化(data cleaning),即對原始數據進行檢查、校對、糾錯、改正。檢查與核對一般按照邏輯檢查(logical check)和統計檢查(statistical check)方法進行。在資料整理過程中,通過邏輯檢查和統計檢查,能夠及時發現、更正或剔除錯誤的原始記錄,以保證下一步統計分析的正確性。
(一)統計歸納
1匯總列表
將原始記錄按名稱排列后匯總到整理表上,如根據門診、巡診和疾病患者登記簿中的初診登記,逐日匯總為初診人數;根據門診和疾病患者登記簿中的診斷登記,逐日匯總各種疾病的發病人數,并記錄在初診患者分類逐日登記表上。
2資料歸納
是將原始記錄按順序排列后匯總到整理表上,在形式上該方法與按名稱歸納的方法相同,但原始記錄不能像“名稱”那樣嚴格定義,它只有程度、等級的差別。例如治療結果有“治愈”、“好轉”、“無效”、“死亡”、“轉院”和“其他”等登記結果。前四種結果只有等級的區別,故屬于等級資料。
3根據資料性質重新制表
當原始記錄為連續型變量或散布范圍較廣的間斷變量時,要把數據的散布區間分為若干組段排列在整理表上,然后再分別填入各組的匯總數字。對于住院人數,可用劃分組段后歸納的方法,如某醫院某科室2006年l月不同年齡段住院患者的例數(見表321),這種表又叫頻數表,以10~15歲年齡段為例,住院人數為16,最后合計數(248)為2006年1月份住院總人數。
年齡組段為等級資料,相應組段的人數為該等級住院人數的頻數。
(二)統計分組
統計分組是根據研究目的將原始記錄按照對比因素分組后,再進行統計歸納。常用的對比因素有單位間的對比、地區間的對比、不同時間的對比、試驗組和對照組的對比等。
示例:一組深Ⅱ度燒傷創面(50個)采用甲種方法治療,另一組(50個)采用乙法治療,一年后隨訪其瘢痕發生情況(表322)。
(三)歸組方法
1分類計數法
該法適用于卡片登記資料的分組歸納,如將醫院住院卡片按疾病編碼分別排放,最后分別清點各組卡片數,獲得各種疾病的住院人數。
2劃記計效法
該法適用于表格式登記資料的分組歸納(表323中)。它的來源經過以下過程,即在統計表上用劃“正”字方法分組歸納,將發生瘢痕的病例創面用正字形式逐一劃在表333中,最后根據各組的觀察人數整理成表323的形式。
3頻數表法
主要用于連續型數據和散布范圍廣的間斷型數據的歸納。頻數表本身不包括對比分組因素,如果原始記錄需要分組歸納,要分別制作頻數表。頻數表不僅是數據的歸納整理表,在統計分析中也有重要作用,它是一種常見的統計數據的表達形式,如表321。
4計算機匯總法
適用于紀錄項目較多,匯總歸納復雜的數據整理。常見于項目較多與復雜的資料,如帶有醫院、科室、研究起止時間、病人性別、年齡、疾病名稱、病情程度、住院天數等因素的資料。根據多因素資料的要求,有許多分組表達方式。以住院天數的分析為例,可以按科室分組,也可以按疾病名稱分組,或按疾病名稱及病程進行因素交叉分組。上述資料若按手工方法分組相當麻煩且困難,最好的方法是用計算機匯總。常用的軟件為數據庫軟件,如FoxPro、VB等。有時對特定的資料匯總時,如對病例首頁資料進行匯總,可用SAS、SPSS特定的統計專用軟件處理。
四、分析資料(analysis of data)
分析資料是在分組歸納的基礎上對資料的統計分析,計算有關的統計指標,然后結合專業研究背景和業務知識,對統計指標的大小和差別作出合理的分析或解釋。分析資料主要分以下三個步驟。
1選擇正確的統計指標
如對表321的統計資料計算其平均住院人數,這種資料應當選擇中位數計數法。表322中的資料為計數資料,比較兩組的差別需要計算其瘢痕發生率。關于統計指標與方法詳見后面相關章節。
2表達方式
為了便于分析和比較,需要將分組計算的統計指標列統計表或作統計圖,予以表達。
3資料比較
對經常性的資料和普查資料,可直接比較統計指標的大小和組間差別,并作出合理的分析或解釋。如果是根據抽樣調查資料推理全體觀察對象的特征,則需要估計統計指標的抽樣誤差,并對組間差異作假設檢驗。
各種資料經過上述方法處理之后,尚需進行理性概括。所謂理性概括就是將經過統計加工的研究資料,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邏輯思維過程。它通過歸納、演繹、類推、論證、分析、綜合、抽象、概括等邏輯思維深化,經過判斷、推理而獲得科學的結論,最終寫出科學報告與科學論文。有人說“科學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”,對所獲得的感性材料應首先進行抽象概括,建立概念,再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,從而建立科學假說或科學理論。上述過程必須以科學方法為導向,歸納、綜合、演繹、類推、論證、分析等每個步驟都需要科學方法指導??茖W研究假如沒有正確的方法和方法論,所得到的結論必然是不符合實際的。由此可見,一份既不準確也不科學的資料(如實驗誤差相當的大),統計處理不但不能解決問題,反而造成一種錯覺,得出某種錯誤的結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