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節 計數資料與相對數
作者:徐榮祥
出版社: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
發行日期:2009年7月
一、 計數資料的概念
計數資料具有文字描述性特征的一個統計指標,如療效中的“治愈”、“好轉”、“死亡”等,它所表示的是每個病人被統計時的最終結。由于病人的性別、職業、傷因、病名、隨訪等資料在統計整理時,需要計算全部觀察對象中屬于某一類別的人數,故稱為計數資料。如火焰燒傷××例,電燒傷××例;某醫院某年內收治某病人的總例數、治愈總例數、隨訪總例數等。因為該類資料所描述的內容是定性指標,故又稱定性資料。上述資料的原始數字為絕對數,它反映某事物在某時期、某地點的總量和規模,可以作為制訂計劃和檢查工作的依據,但它不能進行深入地分析比較。在科研或醫學統計中,應將這些絕對數換算為相對數(%,‰),進一步揭示出事物間的內在聯系。
二、 相對數的概念
相對數是計數資料的統計指標,它是根據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有關數據(絕對數)在同一基礎上計算出來的對比數值,是醫學統計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指標。它的主要特點是能反映多事物的內在聯系,通過比較,有助于分析和闡述事物的規律性,使數據鮮明易懂,能確實的反映出所研究現象的水平。但是相對數的計算必須是在同一個基礎上進行,否則不能反映出所研究現象的真實水平。如甲乙兩所醫院收治燒傷病人數量多者,其構成比未必就一定高。以下示例能對該現象做出解釋:如甲單位共有1 000個職工,一年內發生燒傷50例;乙單位共有400個職工,在同年內發生燒傷僅有10例,由于兩個單位人數不等,50例和10例不能直接比較。需要有一個相同的基礎,這個基礎可定為1 000(‰)。根據這個基礎計算出的結果:甲單位燒傷發病率為50‰,乙單位燒傷發病率為25‰,從而產生了可比性。由此可見,計數資料在進行統計處理時必須換算相對數,故下文中的計數資料均用相對數一詞。